为什么“寡妇门前是非多”?
日期:2017-12-05
编辑:阿名
来源:网络
在中国,丈夫已逝的女子被称做“寡妇”(西方叫“未亡人”)。“寡妇门前是非多”中的“是非”,指的是发生的口舌或纠纷;这句俗语是指寡妇的特定身份,既容易招惹屑小的图谋,也更容易招人猜疑。读中国古代历史,了解更多历史真相——
在古代,封建礼教首先是要求寡妇遵守“从一而终”的妇道,即所谓的“烈女不嫁二夫”,在感情失落中过着孤寂的生活。其次要有意回避人前身后,免得招来闲言碎语。如果与别的男人有所往来,即使是正常的交往,也会遭到非议或指责,产生所谓的“是非”;她还不能分辩与抗争,只能饮恨过着煎熬般的艰难日子。封建的伦理道德,压在她头上的神权、夫权、族权,就像一条打不开的精神枷锁,桎梏着寡妇的思想和感情,永远不能得到解脱。
寡妇门前是非多
传说古代有一个女子,成亲不过两年,丈夫就患风寒死去。成了寡妇后,婆家对她看管很严。有一次,家里的长工不小心把水洒在她的身上,两人说了几句话,就被婆婆说成是不守妇道,到处都是关于她的风言风语,连下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她。后来她只好在深夜里跳井自杀了。
如今,现实生活中的“寡妇”已今非昔比,完全能抬起头来走路,更有权利寻得生活幸福和感情的归宿。即使礼教的余毒,有时还作祟于人,但毕竟已成为阳光下的冰雪,渐渐地消融在人们公允的愿望之中。
相关文章:
- [历史焦点]说说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历朝历代都是读书人控制政权
- [历史焦点]古代驿站“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其实是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
- [历史焦点]浅谈中国古代“和亲”政策真能带来和平吗?
- [历史焦点]帝国时代的功名利禄,是给我们的民族和历史造成的最大危害
- [历史焦点]古代科举“连中三元”没那么容易!说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 [历史焦点]《长安十二时辰》:铺陈出千年前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日常生活
- [历史焦点]叹息刘玄德,平生见事迟:揭开刘备失败的历史真相
- [历史焦点]忠臣必廉,奸臣必贪?古代忠臣与贪官时常是同一个人
- [历史焦点]古代日本为何从未出现古代中国式的朝野腐败?
- [历史焦点]中国古代为何有“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说法?
相关推荐:
- [历史焦点]说说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历朝历代都是读书人控制政权
- [历史焦点]古代驿站“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其实是用来表示情况紧急程度
- [历史焦点]浅谈中国古代“和亲”政策真能带来和平吗?
- [历史焦点]帝国时代的功名利禄,是给我们的民族和历史造成的最大危害
- [历史焦点]古代科举“连中三元”没那么容易!说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 [历史焦点]《长安十二时辰》:铺陈出千年前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日常生活
- [历史焦点]叹息刘玄德,平生见事迟:揭开刘备失败的历史真相
- [历史焦点]忠臣必廉,奸臣必贪?古代忠臣与贪官时常是同一个人
- [历史焦点]古代日本为何从未出现古代中国式的朝野腐败?
- [历史焦点]中国古代为何有“山东不反,中原不灭”的说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