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被斩的原因
话说,当时作为大明王朝的一代忠臣于谦,是天下皆知。并且,还是于谦在经过了自己巨大的努力之后,才把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刺俘虏的明英宗,从敌人手里给营救了回来。然而,当这位明英宗被于谦营救回北京再次成为皇帝之后,却恩将仇报,在随便给于谦扣了一顶“谋逆罪”的帽子之后,就把于谦予以斩首了。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于谦为何被斩杀了呢?下面就请诸位看官和小编一起前往查看一番。
首先,我们先共同回首一下于谦其人。他出生于1398年的5月13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系明朝的名臣和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天的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当然,如果我们说起他的人生经历,真可谓是充满了坎坷与荆棘。想当初,当他在明朝永乐十九年,一举高中进士,并步入官场之后,先是在跟随明宣宗一起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的过程中,一路升迁,直至被大明朝廷任命为当时明朝的江西巡按(相当于今天江西省的最高官员),所以,一时间歌颂之声甚至可以载道。但此后,却因为他本人不喜欢“拍马屁”,尤其不喜欢拍明朝大太监王振的马屁,因而,就遭到了大太监王振对他的不满,最后,被诬陷下狱。
那么,话说至此,我们就得再了解一下王振其人,他为什么这样牛逼呢?原来,王振本是明朝的蔚州人士,(今天的河北省蔚县),本来也是满腹经纶、才高八斗,但是,却因为在赶考进士的道路上是一败涂地,屡试不第。因而,便决定自阉入宫,成为了明朝的一名太监。最后,也许是一种天意,就是这样一个小太监却由于善长伺察人意,并非常“狡黠”,所以,逐渐就成为了明朝第一代专权大太监。尤其是,在明朝正统七年太皇太后死后,王振更是大权在握,威风显赫,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正是在这样的明朝政治格局之下,才导致了当时忠臣于谦人生当中的第一次悲剧。
当然,闲话少扯,书归正传。咱们再看于谦。尽管他由于得罪了大太监王振被抓入狱了,但终究是邪不压正,后来,经过了当时许多老百姓和诸多明朝藩王的一再请求和呼吁,明英宗就又将于谦释放了出来,并官复原职了。但此后,伴随着大太监王振的掌权,明朝政治就开始越来越腐败,于是,当时曾经被赶到了塞外的蒙古人部落——瓦剌,也就开始再次对中原地区不断地抢掠和骚扰。而就在这种情况下,1449年,明英宗就在他的亲信——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但由于不会用兵,结果,反而导致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虏。
显然,这一下子,群龙无首,明朝的人心开始大乱。于是,就有留守北京的很多王公大臣都主张赶紧往南迁都。然而,此时,唯有大臣于谦:一方面,大力主张先立明英宗的亲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即景泰帝),史称明代宗;另一方面,又拿出了中国历史上南宋的故事,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并发出了“言南迁者,可斩也”的厉声高呼,才最终致使大明帝国没有成为半壁江山。然而,可惜的是,历史上总会有一些忠臣遇到稀里糊涂的皇帝。
此后,忠臣就是忠臣。于谦也并不是因为有了明代宗,也就不管明英宗了。而是不断通过外交渠道积极争取明英宗的回归。然而,当明英宗回归之后,于谦却“悲剧”了。就在明英宗重新掌握政权的当天,就以于谦曾经大力主张当时立他的弟弟朱祁钰为帝,犯了“谋逆罪”为由,而将于谦关进了死牢,五天后“斩首弃市”。当然,话说到此,小编也不禁长叹一声。(吕海峰)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