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杨广为什么一定要杀薛道衡?

杨广为什么一定要杀薛道衡?

日期:2023-08-22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杨广为什么一定要杀薛道衡?是最新上映的热门电视剧中重要剧情桥段,这部剧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在剧情和演员表现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功,堪称一部成功的佳作。杨广为什么一定要杀薛道衡?是最近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就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杨广为什么一定要杀薛道衡?

杨广为什么一定要杀薛道衡?

薛道衡和高颎的命运交织着,他们的生死成了隋朝历史上一个让人难以忽视的伏笔。薛道衡从小就是一个好学的孩子,年少成名,因此在隋文帝杨坚的时代,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当时的朝中大臣们也对薛道衡非常尊敬。他和太子以及其他人都有着不错的交情。

然而命运却赐予他们一个不幸的结局。太子没有能够顺利继任皇位,取而代之的是杨广成为了隋朝的第二位皇帝。从那时起,薛道衡和杨广的关系就急剧恶化了。

为了讲清楚薛道衡被杀的详细情况,我们不得不提及隋朝开国功臣高颎的死因,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颎是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隋朝灭陈、统一天下的重要人物。早在北周时期,他就与杨坚结识,并成为杨坚夺权的得力助手。他的卓越才能和不凡气度深深地让杨坚敬佩。

然而随着权力的转移和杨广即位,高颎的日子变得越来越艰难。可能是出于对前功尽弃的担忧,也可能是出于对权力的觊觎,杨广开始对高颎怀有猜忌和不信任之情。于是,在不久之后,高颎被陷害而死。

薛道衡和高颎被杀之间的联系正是因为两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作为一位年轻有为的官员,薛道衡与高颎有着师徒之谊,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致力于隋朝的发展。因此,当高颎遭到杨广的陷害时,薛道衡自然也无法幸免。

薛道衡与高颎的命运相似,他们都是杨坚重要的助手,为隋朝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最终却被杨广所背弃。这也反映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不可预测性,即使是最亲密的盟友也有可能成为刺客的目标。

薛道衡和高颎的死对于隋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他们的才华和智慧本可以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然而,他们却在权谋之中成为了牺牲品。这也是历史的悲剧,对于后人来说,更是一次深思和警醒。无论是官场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需要警觉权力的腐化和人性的脆弱,才能保持自我并勇往直前。

隋朝建国后,高颎的文武大才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文能治国,典章制度、律例度衡,武能安邦,平定南陈、北伐外夷,建立了赫赫功劳,成为隋文帝杨坚最为信任和重用的股肱之臣。他也因功被隋朝廷加授为上柱国,晋爵位为齐国公,位极人臣。

时至隋文帝晚年,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晋王杨广的势力已经很大,他取代太子杨勇成为新的国家储君的阴谋,也已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朝中的许多大臣都被杨广拉上了船,甚至隋文帝、独孤皇后心中的天平也早已失衡,倾斜向了杨广。

一次,隋文帝就改立太子的事儿征求一下老臣高颎的意见。高颎听此,十分吃惊,立刻长跪顿首,劝谏道:“长幼有序,国家储君不可轻易改换,且太子无罪,天下人心不服。”隋文帝听后,有所不悦。

这事儿后来传到了杨广耳朵里。当时,杨广正不遗余力地拉拢高颎上自己的船,可高颎就是不买账,现在又听闻这事,明白了不是自己的同道中人。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高颎极力维护杨勇的储君之位,那就是自己的敌人了。从这时起,高颎就成为了晋王杨广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仁寿四年(604)七月,隋文帝驾崩。隋炀帝即位后,高颎的好日子基本上已经到头了。他被起复为太常卿,是管理礼乐的闲职,实际上,隋炀帝只是刚即位需要些老臣出来撑撑门面而已。高颎若是看得开,此后稀里糊涂的混日子,不再惹皇上生气了,也许不会出事,但他太过于尽职尽责了。

大业三年(607)七月,隋炀帝要召集北周北齐时的乐人,收集散失的音乐,供自己享乐。高颎出面反对,认为这只会助长天下奢靡之风,不是什么好事。隋炀帝很不高兴。不久,隋炀帝北狩,召见突厥的可汗,想显示天朝威仪,要造千人大帐,以鱼龙漫延的礼乐招待可汗。

对此,高颎深感忧虑,但也明白此刻劝谏皇帝也无法使其改变主意,没忍住,就顺口说一句:“近来朝廷殊无纲纪。”因为这一句话,他将隋炀帝彻底惹怒了,把自己给活活害死了,被杀时已经六十六岁。

隋炀帝即位后,高颎若是能顺从他,不再那么强谏,或者是得过且过的混日子,模棱两可的,隋炀帝也许会顾及诛杀开国功臣的恶名,不会加罪于他。可惜的是,为国家尽职尽责几十年的高颎,却不忍心见国家朝政有问题,自己不去纠正,即使不能纠正,不能让君王停止犯错,但也要挺身上前争一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起初,晋王杨广对文坛领袖薛道衡十分敬重和仰慕。有一年,薛道衡被人弹劾,说他在朝中结党营私,隋文帝十分生气,将他贬出朝廷,流放荒蛮之地岭南。杨广得知后,怕薛道衡到岭南吃苦受罪,就提前派人到长安提醒他取道扬州,然后杨广会想办法,让他留在扬州。但是,薛道衡文人气太浓,不买杨广的账,走江陵道去了岭南。

对此,杨广虽然有所不悦,但是仍十分希望薛道衡跟随自己,因为薛道衡是文坛领袖,诗文盛名重天下,许多读书人对他十分敬重,喜好文学的杨广自然也十分敬重他。

隋炀帝即位后,诏令薛道衡回朝。隋炀帝原本打算重用薛道衡,可是薛道衡却不合时宜地上了一道奏书《高祖文皇帝颂》,将隋文帝的功德宣扬到了极致。

国家新君即位,旧臣却极力为先帝歌功颂德,这是什么行为?是借此发泄对新君的不满吗?这是历朝历代帝王们最为忌讳的事儿。可是,薛道衡依然故我,不以为意。

皇帝看后,怒道:“薛道衡如此赞美先朝,这显然是《鱼藻》之义也。”《鱼藻》出自《诗经》,据说是通过歌颂周武王而讽刺周幽王的。将昏庸无道的周幽王与自己相提并论,这对一向自视极高的隋炀帝来说,是绝对无法容忍的,杀薛道衡之念在其心中骤然萌生。

大臣房彦谦同薛道衡友善,他感觉到皇上对薛道衡萌生杀意,就劝其低调些,明哲保身,不要再乱说话,防止祸从口出。可是,薛道衡对此不以为然。

隋炀帝有意让薛道衡做司隶大夫,因为这是容易得罪人的职务。一次,三台讨论监察条例,争论半天仍不得统一看法,清高的薛道衡瞧不起这些人,就随口一说:“向使高颖不死,令决当久行。”在场的人受此讽刺受不了,脸上挂不住了,于是,就有人到皇帝那打小报告。

薛道衡公然赞美高颖,隋炀帝大怒。御史大夫裴蕴深知皇上讨厌薛道衡,就说薛道衡“负才恃旧,有无君之心。论其罪名,似如隐昧,源其情意,深为悻逆。”

隋炀帝下令将薛道衡逮捕审讯,最后逼令其自尽。薛道衡原以为皇帝不会因为这一句话怎么着他,就催促宪司快断,别耽误他回家吃晚餐。而且他早已让人转告家里,备好酒菜,为其压惊。没想到隋炀帝却是要赐死他。他要求面见皇帝,皇帝不许。他又不愿意死,迟迟不动手,最后被人缢杀。时在大业五年(609),薛道衡死时已经七十岁了,垂垂老矣不得善终,令人欷歔。

据说薛道衡死前,炀帝曾问身边人:“看薛道衡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对薛道衡的才华,杨广可谓是羡慕嫉妒恨也。

薛道衡是典型的传统文人,清高狷介,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看不惯的人和事儿,他都要议论一番,逞口舌之欲,却忘了自身安危。从一开始,隋炀帝就十分尊崇薛道衡,而薛道衡却厌恶杨广。他可能知道杨广结好他的原因,自己却不愿趟那浑水,也不愿与杨广走得近。可是,杨广做了皇帝,薛道衡作为臣子,更得注意了。新君继位,你就上书大大夸赞先帝,这不是给新君一个下马威吗?你能教训皇帝吗?他能容你教训他吗?

让薛道衡做司隶大夫,显然是隋炀帝给他穿小鞋。既然知道皇帝对自己有意见,而且已经给穿小鞋了,又有友人的善意提醒,薛道衡就该反省自己,以后谨小慎微,别给人家留下什么借口,授人以柄了。可是,清高的他还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导致祸从口出。到皇帝决意杀他时,他着急了,可是为时已晚,太晚了。想想,真是何苦来哉!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

按说隋炀帝赐高颎、薛道衡死,还说得过去,因为高颎曾经是他的政敌,薛道衡是不识抬举、惹他愤怒了,而张衡之死,就令人有些费解了。毕竟,张衡可是晋王杨广藩邸旧臣,为其立下了汗马功劳。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仁寿四年新老皇帝权力交接之际,张衡为杨广立下了一件大功。不过,这件大功劳却不能为外人道,只是隋炀帝君臣间的秘密,讳莫如深。那时,病榻之上的隋文帝突然间幡然悔悟,认识到了杨广的险恶用心,想复立杨勇为太子,废掉杨广。

杨广处心积虑多年苦心经营,不就是为了登基做皇帝这一天吗?他岂能让锅里煮熟的鸭子再飞了?他必须保证自己能继位,而且尽快继位,才能防止夜长梦多。怎样才能尽快继位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皇帝老子驾崩。可是,隋文帝虽然病重,但是一时半会儿好像还死不了,怎么办?时间就是生命啊!不能再等了!

于是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张衡被派上了用场。张衡也够可以的,入宫之后瞅个机会就将隋文帝给“拉杀”了。老皇帝这边一“驾崩”,太子杨广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位成新君了。

隋炀帝即位后,张衡在朝中历任给事黄门侍郎、银青光禄大夫、御史大夫,成为皇帝身边的近臣和宠臣,风光无限。大业三年(607),隋炀帝北巡榆林郡,取道河内郡,亲自到张衡的老家去做客,还赏赐了他家不少田地和御用物品,给了他莫大的面子和荣幸。

可是第二年,隋炀帝在汾阳宫巡游时,嫌弃规制小,让张衡负责扩大规模,启动新的工程项目。张衡深知这些年皇帝没少建行宫,浪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建好后却不常住,天下百姓早已苦不堪言,怨声载道,认为没必要再扩建了,就对皇帝进行劝谏,结果惹恼了隋炀帝。虽然是忠言,而且是身边宠臣所说,但是隋炀帝也听不进去。

后来,隋炀帝次子齐王杨暕违法乱制,皇帝认为是时任御史大夫的张衡失职,对其进行切责。为防止张衡再在面前乱说话,隋炀帝将其打发到榆林做太守。大业五年(609),隋炀帝到汾阳宫,见到张衡依然胖乎乎的,认为他被贬官后依然不知悔改,十分生气。不久,张衡被派到江都做建造江都宫的监督。

张衡反对扩建汾阳宫,隋炀帝偏偏让他去监督江都宫的建造,真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张衡知道自己已经失宠,尽管十分生气,还是硬着头皮去江都了。

到了江都,工人告状,说是监工严急,累死民工了。张衡一肚子不满和怨气,才懒得管这事儿哩,就将状纸交给监工了。结果,告状者遭到了监工的打击报复,更是惹生了一肚子怨气和愤怒。

此后不久,杨素的儿子、礼部尚书杨玄感来到江都,被报复后的告状者又到杨玄感那告状。见此,杨玄感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张衡却冷不丁来一句:“薛道衡真为枉死。”此时,薛道衡才被赐死不久,这说明张衡的心不在当监督,还在关心朝政,并对隋炀帝处理薛道衡有意见,闹情绪,发牢骚。

杨素的弟弟,也即杨玄感的叔父杨约曾被时任御史大夫的张衡属下奏劾丢官,因此杨玄感揪住他这一句话上报给隋炀帝了,说张衡对贬官至此十分怨望,且对皇帝当前的一些作为不满,发牢骚。江都丞王世充与杨玄感勾结,也上书说张衡在江都为所欲为,作奸犯科,弄得当地怨声载道的。

隋炀帝大怒,气头上下令将张衡开刀问斩。消气后,隋炀帝下令将张衡削职为民,放还田里。虽然张衡此后不再为官了,但是隋炀帝依然对他不放心,派人监视他的言行。

大业八年(612),据说张衡的一个小妾因为与人私通,怕被张衡发现,竟然上报官府,说张衡“谤讪朝政”。杨广竟然不问青红皂白,迅速下令赐死张衡。

相传,张衡临死时大喊:“吾为世人作何好事,岂望长生!”监刑者怕他说出什么不该说的话来,惹祸上身,就一边塞耳不敢去听,一边下令速速杀了他。

张衡对于隋炀帝,可谓尽心尽力,为其谋划扩大影响,甚至甘心冒天下之大不韪,弑君助其登位。他劝谏隋炀帝也是为其好,是希望他能不犯错误,做一个万民拥戴的好皇帝。即使被贬到地方上做官,他还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关心朝政。对于同僚薛道衡,他是知道的,虽然有书呆子气,和大家不合群,但至少不会“悻逆”。想当年,为了拉拢薛道衡,杨广是何等的卖力,现在却又轻易的诛杀,张衡心痛。一句“薛道衡真为枉死”可谓心里话,却触犯了皇帝的权威。

被削职为民后,张衡在家也算安分守己,小妾的诬告,被隋炀帝采信,下令赐死。死前,他想了想一生的罪过,莫过于弑君了。

张衡作为隋朝臣子,连先帝都敢弑杀,如此大逆不道、十恶不赦,千刀万剐也不亏,还敢奢望长时间的活着吗?对于杨广来说,你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自然也就会被“弃之如敝履”了。

以上就是关于杨广为什么一定要杀薛道衡?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古宫历史网。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