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人物 > 《石壕吏》当中,为什么杜甫没有被抓走?

《石壕吏》当中,为什么杜甫没有被抓走?

日期:2023-08-23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石壕吏》当中,为什么杜甫没有被抓走?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石壕吏》当中,为什么杜甫没有被抓走?

《石壕吏》当中,为什么杜甫没有被抓走?

《石壕吏》是一首让人们百读不厌的诗歌,它也引人深思。诗中,杜甫借宿在一户人家中,然而这户人家人口很少。当官兵来抓人当壮丁时,老头翻墙逃跑了,老妪哭诉自己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并且两个已经死去。最后,老妪自己也被带走去军营做饭洗衣服。在杜甫离开时,只能与回来的老头告别。那么,为什么杜甫没有被抓走呢?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759年的春天,杜甫正在从洛阳赶往华州的途中,途径了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当时正值“安史之乱”时期,叛军猖獗的几年。郭子仪领导的唐朝军队在邺城战斗中被叛军击败,不得不退守河阳。为了与叛军作战,唐军到处征召壮丁补充兵力。

正是在这个时候,杜甫夜宿在石壕村,碰巧目睹了吏卒深夜捉人去当壮丁的情景。老翁越过墙逃走了,老妇人被迫跟着吏卒走了。面对这一切,杜甫心情复杂,心中涌动着许多感慨和思考,他将这种情绪倾注在了《石壕吏》这首诗中。

杜甫的《石壕吏》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无奈和悲凉。在这个故事中,杜甫之所以没有被抓走,可能是因为他身份特殊,作为一名诗人,杜甫在当时享有一定的声望和保护,因此得以幸免于难。

《石壕吏》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杜甫对战乱时期百姓的同情和愤慨,也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与不公。诗中的老头和老妪,代表了普通百姓的遭遇,他们无辜地被卷入战争的漩涡中,家破人亡,生活陷入困境。

通过这首诗杜甫表达了自己对战乱的痛苦和对百姓苦难的关切,也揭示了社会对普通人的冷漠与残酷。这首《石壕吏》不仅是一首个体遭遇的抒发,更是对整个时代的直指。它通过艺术的手法,让人们深思战争的可怕和社会的不公,引发人们对和平与公正的思考和追求。

杜甫的《石壕吏》因其深刻的内涵和动人的情感,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闪烁的明珠,也是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深刻思考。让我们继续珍视和传承这部伟大的诗篇,让它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闪耀。

所谓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便是兵农合一。在和平时期,府兵在家里耕种务农,从事农业生产;战争爆发后,朝廷根据需要将府兵征集起来,投入到战场。府兵使用的武器和马匹,全部自筹。国家只承担战争期间的粮食。所以,在《木兰辞》里,会有花木兰代父从军之前“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场景。

在征兵时,吏卒是根据户籍名册来“按图索骥”的,而不是随随便便拉壮丁。在《石壕吏》里,老妇人一家确实很惨,3个儿子都被征去当兵了,其中两个已经在邺城之战中战死。这也说明了“安史之乱”的惨烈。可是,吏卒在征兵时,依然会找到这家来。因为,老妇人一家是府兵,在平时里享受了朝廷分给他们的田地,当战争爆发时就必须服兵役。杜甫仅仅是经过石壕村,户口不在那里,吏卒当然不会莫名其妙地将他拉去当壮丁。

我们通读《石壕吏》会发现,尽管杜甫批评了石壕吏的凶狠,对老妇人一家的悲惨遭遇表示了同情,但他没有批评征兵这项制度。回到1300多年前的中唐,唐朝必须倾尽所有,集聚所有的力量,才能打败强大的叛军,平定“安史之乱”,重新回到和平年代。老妇人一家的悲剧,正是平定“安史之乱”所付出的代价之一。

757年,杜甫逃出都城长安后,历经艰难险阻来到凤翔(今陕西省宝鸡市)投奔唐肃宗。唐肃宗将杜甫任命为左拾遗。左拾遗的品级为正七品上,工作职责就是给皇帝提意见和建议。可是,没过多久,杜甫就因为参与营救大臣房琯,得罪了唐肃宗,被唐肃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司功参军属于正七品下,掌官吏的考课、假使、祭祀、祯祥、道佛、学校、表疏、书启、医药、陈设等事宜。

759年,当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创作了这首《石壕吏》。当时,杜甫哪怕只是孤身一人,依然是一名正七品官员的身份。石壕吏再厉害,也只是一名“吏”。在古代,“官”和“吏”之间的地位有天壤之别。绝大多数“吏”,一辈子都混不到“官”的级别。“吏”见了“官”,只有磕头的份。

同时,杜甫早不早就跻身“士人”阶层,按国家规定免除了赋税、兵役、劳役。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杜甫这样介绍自己:“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从那时候开始,杜甫就不需要缴纳赋税和服兵役、劳役了。

因此,假设石壕吏一时糊涂,竟然将杜甫这名比上司级别还高的正七品官员抓去当了壮丁,你猜他的上司会不会赏他两个耳光,让他清醒一下?

其实,杜甫只是一名过路的正七品官员,没有权力管这件事的。而且,从“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诗里,我们可以判定,老妇人去了战场后,主要承担后勤保障,不会直接冲锋陷阵,她的人身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的。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石壕吏》当中,为什么杜甫没有被抓走?的相关内容。如果你想要钻研更多的历史相关内容,我们推荐你关注古宫历史网。在上面你可以找到详尽的历史知识和有趣的历史故事,让你更好地理解过去,开阔视野,以及深化你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