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古代立嫡长子不立贤明的原因

古代立嫡长子不立贤明的原因(2)

日期:2022-03-25 编辑:风音 来源:网络

五,现实中血的教训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实,一个王朝,只要是弟弟掌握了政权,总是睡觉都不安生,总感觉他哥哥备不住哪天就要了他的命,篡了他的位置。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由于他父亲李渊举棋不定,一会儿认为二儿子李世民有做太子的功劳,一会儿又觉得大儿子李建成本来就应该当太子------结果,导致兄弟反目,酿成玄武门惨祸。

其实,即使李渊当初没有让李建成当太子,只要他立李世民为太子,其结果也是一样,李世民即位以后,肯定首先会杀了他的哥哥李建成。

六,关于贤明的话题

至于题主说的贤明,这是一个很不好衡量的条件。

皇家儿女多,每个人的脾气性格都不同。你究竟以什么标准来确认他们是否贤明呢?

比如曹操的儿子曹丕、曹植。据说曹操喜欢曹植,不太喜欢曹丕。但最终曹操仍然还是传位给了曹丕,这是非常正确的。有人对此不赞同,认为曹植贤明,曹丕暴烈。这显然是妇人之见。

曹植,尽管才华横溢,远超哥哥曹丕,但他性格懦弱,做事不果敢,加之做人喜欢随心所欲,没有定力,这是做帝王最忌讳的。人们常说:“六根不定,输得干干净净。”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假如曹植坐上大位,恐怕曹家王朝就连李煜的南唐都不如,玩不了几年就没了。

只要大位没有确定,只要是个脑子正常的皇子,只要他有意争夺大位,谁不会装一下贤明?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选拔贤良的制度,必然导致许多不合适的人被弄到关键位置上。这些人上位以后,不但不可能为社会做贡献,不为老百姓服务,倒也罢了,而且还胡作非为,横行霸道,危害社会。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一个皇帝和一个王爷,永远也不会站在同一个水平上看问题。站在皇帝的高度上,和站在一个王爷的高度上,看问题也永远不可能完全相同。因为认知度不同。

比如大明王朝第二个皇帝朱允炆,即位以后,就展开了凌厉的削藩政策。他为什么削藩?因为藩镇割据已经威胁到了大一统王朝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作为一个藩镇,朱棣第一个不同意,而且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反对削藩。然而等到朱棣篡了侄子的大位以后,进行的削藩政策竟然比侄子当政时还厉害。

一个王爷和一个皇帝,想的也永远不会一样。我们究竟该怎么划分贤明和不贤明?这个真不好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大多数嫡长子都并没有表现出他们的不贤明。

倒是有很多没有传位给嫡长子的朝代,统治很不理想。比如秦朝,看似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只传了两个皇帝秦始皇、秦二世就断档了。

假如秦始皇死后,嫡长子扶苏即位,或许又是另外一个样子。至少秦朝不一定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灭亡。

再比如隋朝,杨坚废长子杨勇,改立次子杨广,结果怎么样呢?好好的一个王朝,也只传了两代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了。

七,结论

当然,不管哪一种制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肯定也会有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对于立嫡长子制度,现代人可以认为它不科学,不符合优胜劣汰原则,但在封建社会,它的确有着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另外,我国有一句话叫作“合则立,分则豫”,一种制度只要有利于团结,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利于百姓安居乐业,即使有一些不足之处,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