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土围楼的分类

土围楼的分类(2)

日期:2022-06-22 编辑:流萤 来源:网络

8.堂横式围屋

堂横式围屋,其基本结构在中心轴线上为二堂(厅)或三堂,最多者达五堂,两侧加横屋。这种传统屋式粤东梅州客家人称之为“府第式”,福建称为“五凤楼”。此类住宅对地形适应性强,比较适合人们聚族而居、几代同堂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因此分布地域广、数量多。它与围龙式围屋的主要区别在于后面不带花头和围龙,突出了客家民居的平面结构与特点:保持中原地区四合院、殿堂式结构组合特色,即厅堂、天井、天街、禾坪、池塘等配套成为一体,既完整,又实用。

堂横式围屋的造型特征,是以中轴线上的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三位一体的厅井空间,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图,横屋偶数对称。整座楼宇的造型前低后高,突出中轴,堂屋高横屋低。由于整体结构高低有序,屋顶瓦面层层错落,成叠式瓦面,一般为五叠,一层层的瓦顶瓦檐有如五凤展翅,故有人将其称之为“五凤楼”。

9.杠式围楼

杠式围楼是客家民居中较为简单的一种类型,因其纵向排列,山花朝前,故称杠式围楼,又因纵列式横屋如同轿子两侧之杠杆而得名。杠式围楼最少有二杠,多至八杠。在杠式围楼中,堂屋被夹在杠与杠之间,显然夸大了“杠”,缩小了“堂”,抬高了“杠”的高度。但在平面布局上,堂仍具有决定朝向的作用,而且必须正对大门。

杠式围楼与围龙式围屋在建造原则上有所不同。围龙式围屋是先建堂屋,后建横屋和围龙,随着家族的兴旺不断向外扩展。而杠式屋的建筑原则是,根据经济条件,首先建造最简单、实用的杠屋,留出空间待经济条件许可后再建造祖堂。 另一因素是受到风水地理的影响和限制,风水先生根据阴阳五行测算建造屋式,如梅州市梅江区西阳镇白宫丘氏大夫第“牛角屋”,本是六杠屋,根据山形,在边杠屋末端加建围龙,围龙仅包一半,并未围拢并且在堂屋后檐墙两侧挖圆形水井象征牛眼,成了“牛角屋”。杠式围楼,在粤东梅州市梅县区、梅江区、大埔县分布较多,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分布,香港地区的杠式围楼多在形式上有变化,而且小巧玲珑。

10.城堡式围楼

城堡式围楼,外墙用“三合土”夯筑或青砖垒砌,是东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横式围屋、围龙式围屋和四角楼的综合体,并吸收了广府民居的优点发展起来的。在平面布局上保留了兴梅客家民居堂屋、横屋、禾坪、月池、转斗门的主要结构,四周被二层围楼包围起来。有些围楼在保留四角碉楼的基础上,在后围中央增建“望楼”,望楼是全楼的最高点。围楼顶层周围建成通廊“走马楼”。

围楼外部装饰有两大特点:一是四周檐墙上建女儿墙,檐额用青砖砌作数层菱角牙子;二是碉楼、望楼顶端两侧(山花)大都做成“锅耳”状,并有挑头装饰。内部结构的建筑形式有较大的变化,围楼四周(前排称倒座)是二层或三层高的单元式住房,内低外高,通常是一厅、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横屋多为二层高的单元式房间。正门楼占一单元,进入大门穿过门厅为天街,天街将围楼和堂屋、横屋隔开。有些大门内建仿牌坊式建筑,上有灰塑图案和石刻。

11.围村

围村,就是将一个村庄用围楼或围墙围拢起来,故有人称之为“寨”。围村深沟高垒,固若金汤,显然是出于防御的需要。客家围村的分布主要在客家人与广府人的临界点或杂处地。在粤北和深圳、香港地区有较多的实例。

深圳的客家围村,主要特点是横纵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围楼或围墙包围起来,平面呈方形,四角设碉楼。围内的住房多为单元房,有斗廊式或“大齐头”(一厅一房)。单姓围村在中轴线上设祖公堂,而多姓围村则各有祖堂。大门口有禾坪和池塘,这是与广府围村的主要区别之一。

客家围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规则的圆形。围内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较凌乱。此外,围村内的住房有单间式的,也有堂横屋和单元式的,还有一间房中间建隔墙成了套间或“背靠背”前后开门的,形式多样。而粤东梅州地区的丰顺县建桥围村则四面环水,围内是一座座独立的堂横屋。

12.碉楼

在粤东、粤北以及河源、惠阳、深圳和香港等地区所见的客家碉楼,大都与围楼、围龙屋或“斗廊屋”结合在一起,且多为四角楼。惟独在粤北始兴等地区可见独立存在的大型碉楼,建筑占地面积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层高。碉楼内有天井和水井(少数无天井),有的还设有祖(神)堂。每层楼均为通廊式单间房,有木楼板和走廊。外墙用大卵石和青砖砌筑,厚1米有余,特别坚固。全楼只有一个大门,条石门框,内装铁皮木门、木杠、铁栅等四五重屏障,门上还有防火水槽,真可谓固若金汤。一个村可建几个互为犄角的碉楼,以保护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贼或战事,村民们便扶老携幼进驻碉楼。这也是粤北客家建筑文化中的一绝。

13.中西合璧式围楼

中西合璧式围楼的建筑年代较晚,最早在清代末期,但大都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的产物。漂泊海外的客家游子们在国外经商致富,不忘故土,眷恋民族的传统生活,荣归故里后置田建屋。他们受到南洋各国及西洋文化思想的影响,采用传统的围龙屋或堂横屋的平面布局,局部稍作改动,如有些屋式将弧形的围龙和花头部分变成了长条形、直线形,横置如枕,当地人称“枕头屋”,如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南华又庐、万秋楼、联芳楼等。门窗、厅堂加之西式装修,特别是增设阳台的做法,使古老深沉的传统建筑焕发出清新的气息。

14.自由式围屋

所谓自由式,是指没有明显的布局规律的一类客家民居形式。屋主人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并结合财力和用地情况,建造居住舒适、外形美观而又符合客家传统民居风水学中阴阳五行理念的建筑。

15.香港客家围屋

香港地区客家围屋的形式主要有堂横屋、杠式屋、凹字形排屋以及城堡式围楼和中西合璧式围楼等。

客家人较集中居住的新界北区以及元朗大旗岭、八乡、十八乡等以杠屋、凹字形排屋最为常见。杠屋小型化,仅见单杠和双杠二式。单杠式在距前檐墙数米处建与前檐墙等高的围墙,围成前院,开侧门出入。凹字形排屋以新界北区分布最广。所谓“凹字形排屋”,即以多单元“锁头屋”连结而成。

中西合璧式围楼以崇正新村最为集中。城堡式围楼仅见沙田山厦围一处。柴湾罗屋是吸收广府居住文化较为典型且年代较早(清康熙年间)的斗廊屋。元朗阴华居、岭梅庄和杨家村年代较晚,均建于清末,它们是典型的粤东式堂横屋。荃湾陈氏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三栋屋,形式较为特别,它的平面布局是介于堂横屋和城堡式围楼之间的一种形式。

上一篇:桂剧简介
下一篇:桂剧文化特点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