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由来是什么,有哪些民风民俗

二十四节气中的大暑由来是什么,有哪些民风民俗

日期:2023-03-09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大暑

一、大夏节气的时间:

每年7月22日至24日

二、夏季节气的起源,夏季节气的气候变化,以及夏季节气的介绍:

“大暑”是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经度120°的时候。《二十四节气》:“六月中旬,……热与热分大小,月初小,月中大,今犹热。”此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旱涝风灾最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风、田间管理任务很重。

在中国古代,大暑分为三个时期:“一期腐草为萤火;等待土壤滋润夏热;等三次大雨。”世界上大约有2000种萤火虫,分为水生和陆生两种。陆生萤火虫在干草上产卵,在大热天,萤火虫产卵出来,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是由腐烂的草制成的。第二次是天气变得闷热,土地非常潮湿。第三次是总有大雷雨,减弱了夏季的炎热和湿度,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粮到盛夏,昼夜黄”,对于我国双季稻种植地区来说,一年中最激烈、最艰巨的“双抢”战役已经打响。俗话说“早稻抢天,晚稻抢时间”,“夏热不割粮,一天丢一筐”,适时收获早稻,既能减少后期风雨带来的危害,又能保证高产丰收,使双季稻能适时种植,争取足够的生育期。根据天气的变化,要灵活安排。晴天多剪,阴天多种,7月底前种双晚,但不晚于立秋。“一砖一瓦,大夏天三日不能干”,炎热的夏天,水分蒸发得非常快,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处于干旱期,生长旺盛的农作物对水分的要求更为迫切。真是“小夏雨如银,大夏雨如金。”棉花开花铃期叶面积达到其一生中的最大值,是需水量的高峰期。要求田间土壤水分占田间持水量的70% ~ 80%,最好。低于60%就会遭受干旱,导致花铃掉落,必须立即灌溉。需要注意的是,中午高温时不宜灌水,以免土壤温度剧烈变化,加重蕾铃脱落。大豆开花结荚也是需水量的关键期,对缺水非常敏感。农民说“大豆开花的时候可以摸沟里的虾”,干旱的时候要及时浇水。

黄淮平原夏玉米已普遍拔节孕穗期,即将抽雄,是产量形成的最关键时期。要严格防范“卡脖子干旱”的危害。

“稻子在地里笑,人在屋里跳。”盛夏高温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但对人们的工作、生产、学习和生活有明显的不利影响。一般来说,在最高气温高于35℃的大热天,中暑的人明显更多。但在最高气温37℃以上的大热天,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特别是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太阳似火,风小湿度大,让人感觉闷热。长江沿岸三大著名火炉城市南京、武汉、重庆,平均每年有17-34个热天,3-14个热天。其实比“三火”热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安庆、九江、万县。其中,江西贵溪、湖南衡阳、四川开县一年平均热天超过40天。整个长江中下游是一个大“火炉”,所以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尤为重要。此外,许多农作物害虫在夏季活跃,因此在高温下施用农药时,需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以免发生中毒事故。

夏天意味着炎热,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一般来说,夏季节气是华南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段。是华南西部降水最丰富、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最集中的时期,也是华南东部35℃以上高温最频繁的时期。

夏季高温前后的高温是气候正常的标志,因为较高的温度有利于大春作物开花和灌浆,但高温抑制了作物的生长,显著降低了水稻的结实率。华南西部伏后,光、热、水处于一年的高峰期,相互促进,形成了大春农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要注意防洪排涝。此时我国东部高温长日照往往伴随着少雨,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还会加剧夏季干旱对大春农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抵御夏季干旱,除了前期注意蓄水外,还应根据华南东部的气候特点,完善作物栽培措施,趋利避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故宫历史网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