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典故与寒食节传说有何关系,寒食节有什么典故
你真的知道清明节的故事吗?今天的古宫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全新的解读~
清明节的由来
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始于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开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回升,正是春耕播种的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可以种瓜种豆”。农民的谚语“植树不太清楚”。后来因为清明和寒食关系密切,寒食是人们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和清明合二为一,寒食不仅成为了清明的别称,也成为了清明的一种习俗。清明节不放烟花,只吃冷食。
有一个关于冷食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吕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启继位,设下毒计要杀太子,结果被迫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邪恶而流亡国外。在流亡期间,重耳遭受了巨大的屈辱。大多数曾经跟随他出城的朝臣都相继离开。只有几个忠实的人留下来,一直跟着他。其中之一就是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昏了。为了救重耳,介子推从他的腿上切下一块肉,用火煮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到中国,成为君主,即春秋五大暴君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上台后,重赏了与他同甘共苦的朝臣,却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抱怨介子。晋文公突然想起了过去,感到内疚。他立即派人去请介子把他推上法庭,让他得到奖赏和封印。然而,经过几次旅行,介子无法推动它。晋文公不得不亲吻来取悦。然而,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的家时,他看到门关上了。介子推不愿见他,早已背着老母亲躲进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叫他的保镖去搜绵山,但是没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了火烧山,三面点燃,一面留下。当火开始时,介子会自己出来。晋文公命令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火熄灭后,介子终究没有被推出去。上山时,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死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晋文公看着介子推的尸体,哭着拜了一会儿,然后把尸体埋了起来,发现介子推的脊椎被一个柳树洞挡住了,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拿出来一看,原来是一条裙子,上面写着一首血诗:
我希望你把肉给我,我希望我的主人永远是清楚的。
宁为谏士,不为柳下鬼。
如果主人心里有我,他会一直反省我。
我在酒泉问心无愧,勤政清廉。
晋文公把血书藏在袖子里。然后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被埋在烧焦的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为“界山”,在山上建了一座祠堂,并将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告诉全国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每年这一天只吃冷食。
临走时,他砍了一棵烧焦的柳树,在宫里做了一双木屐,每天看着它,叹息道:“可惜。”“第一步”是上辈相互尊重的古称。据说就是从这来的。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着官员们,穿着朴素的衣服,徒步去表达他的哀悼。当我到达坟墓时,我看到死去的柳树复活了,成千上万的绿色树枝在风中飘扬。晋文公看着复活的老柳树,好像他看到了介子推。他尊敬地走到他面前,心疼地捏了捏树枝,编了一个圈戴在头上。祭祀结束后,晋文公将复活的老柳树命名为“清明柳”,并将这一天命名为清明节。
今后,晋文公经常把血书套在身边,作为激励自己掌权的象征。他勤政清廉,励精图治,治国安邦。
自此,晋国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对没有功德、没有财富的介子推十分怀念。在他去世的那天,禁止燃放烟花来纪念他。他还用面粉和枣泥捏成燕子,用柳条串在一起,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个东西叫“燕子的推”(介子推也叫介子推)。从此,寒食和清明成为全国人民的盛大节日。每当有冷食时,人们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人们只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如枣糕、麦饼等。在南方,多是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年清明节,人们头上戴着柳条围成一个圈,把柳条树枝贴在屋前屋后,以示怀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古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