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文化 > 古代法家与儒家能为皇权提供什么

古代法家与儒家能为皇权提供什么

日期:2023-03-16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今天古宫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一篇关于儒家和法家的文章。欢迎阅读~

皇权是君主集权专制制度下皇帝对国家土地人口财富的控制和管理权。

公元前221年,始皇帝秦始皇灭六国,建立大秦帝国,消灭了春秋战国时期长达549年的战乱。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功,秦始皇用“帝”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后来,从秦朝到清朝,在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皇朝中,皇权成为了不可超越的最高权力,表现为皇帝个人的独断专行和遵纪守法。

法家从商鞅变法开始建立大秦帝国,而儒家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成为皇权的代言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毒害。为了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消灭战争,不同阶层的哲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理念,形成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盛况。法家和儒家是支持者最多,也是最突出的两个学派。

这两大流派,其中一派开创了大秦帝国和延续两千多年的大一统专制帝国;另一个成为中国乃至东亚两千多年来皇权的代言人和传统文化的正统主流思想。

战国初期,秦国积贫积弱,长期受中原大国魏的欺凌。为了充实强兵,秦孝公听取了法家代表人物魏扬的意见,在秦国实行了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建闭境、实行郡县制、统一丈量、培植战立国。经过20年的国家改革,秦国取得了成功,从而迅速崛起,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实力基础。

然而,秦统一天下仅仅十五年,就土崩瓦解了。汉朝建立后,面临着三大问题,即产量的下降、封建中国的叛乱和匈奴的入侵。

汉初采用黄老学说治国70年,基本恢复了生机。解决诸侯叛乱和匈奴入侵两大问题刻不容缓。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肯定了汉武帝“天人感应”和“大一统”两大学说,听取了他“废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主张。

董仲舒的两大学说解决了汉朝面临的实际问题,汉武帝得以颁布“推仁令”,解决地方割据势力,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同时,“天人感应”理论在保障人民生存权的基础上,强化了皇帝的神权。这使得汉武帝能够踢开世俗世界的羁绊,建立起强大的军队,不仅打赢了对匈奴的战争,还平定了南方的百越势力,开拓了西域的疆域。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法家创造了大秦帝国和两千多年的皇朝,而儒家却成为皇权的代言人和中华文明的正统文化思想?是法家创造了大秦帝国。儒家为何成为皇权的代言人?

这是一个关于维护国家政权的问题。

皇权,也就是皇帝的权力。皇帝这个词,在大多数人眼里,显然是一种职业,一种世袭的职业。其实不是。皇帝有三个身份:世袭职业、权威、治国理念。三种身份的叠加将构建至高无上的皇权。

作为世袭职业,皇帝必须代表一定的阶级。皇帝作为皇朝的最高权威,必然有其必须维护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皇帝始终秉持着一定的政治理念来统治整个帝国,这必然代表着一定的思想文化。或者,有某种思想文化为皇帝的专制统治辩护。

经济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阶级、组织、文化三个方面。从维护国家政权的角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问题出在哪里,即皇权需要什么?法家或儒家能为皇权提供什么?

因此,皇权的存在需要三个支撑:阶级支撑、经济支撑和文化支撑。

一:儒家可以为皇权提供阶级支持,这是法家做不到的。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人文基础。百家代表一种知识,一种可以从事某一职业或多种职业的知识。

比如法家学的是做官的学问。其范围涵盖法律、经济、行政、组织与管理、社会改革、法律、经济、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组织理论和运筹学等社会科学。用今天的话说,法家是一个专门培养行政人才的学派。

法家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为诸侯国争夺霸权提供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从法家要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以法家为代表的阶级,或者说阶层,只会是官员群体。普通人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去关心这样的事情。法家的所作所为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因此,法家无法为皇权提供阶级支持。

百家争鸣中,农民学习农业种植知识,代表的阶级是农民;墨家学的是手工业生产的知识,以墨家为代表的阶级是工匠;儒家研究的是祭祀知识,它所代表的阶级就是祭祀仪式。

这三所学校,因为他们的研究知识是很多人可以做或者从事的事情,代表了一个非常大的班级。这三所学校也是百家中支持者最多的三所学校。

其他流派,如道家、阴阳家、著名学者、军事家等。,学习一些小知识如自然规律、天文历法、辩论、外交等。很少有人能负担得起学习这些知识,也很少有人能在学习后从事工作。

这么说吧,每个班两个学生,或者说鬼谷学校。用现在的话说,学做外交官,干涉大国兴衰。这是非常高端的知识,能学会的人太少了。

儒家思想,因为它研究祭祀的知识。牺牲的知识?也许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牺牲的知识?这是学来的。儒家的礼原本是关于如何祭祀的,其职业是祭祀官员。这种官职一直持续到民国。民国时期中国最后一位公爵盛宴是一位大祭祀官。

从黄帝时代到现在,祭祀是每个人都必须做的事情。过年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祭祀祖先。现在祭祀没有那么多曲折,但在古代是很繁琐的。儒家代表了这些祭祀的人,代表了几乎所有人。时至今日,儒家思想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其根源就在这里。只要中国人还在祭祀祖先,就不能抛弃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拥有庞大的祭祀人群,可以为皇权提供最大的阶级支持,可以用神权庇护皇权。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必须依靠儒家思想。其他学派做不到。

即使其他学派提出董仲舒的两大学说,也不会被采纳。重要的不是理论,而是现实的需要。

既然如此,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呢?秦始皇为什么排斥儒家思想?这涉及到第二个支持。

第二,法家可以为皇权提供财政支持,这是儒家做不到的。

很多时候,一个人想做什么不是由他的头决定的,而是由他的屁股决定的。你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从事什么样的职业,你要思考什么样的问题。

法家所服务的对象是国家政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加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国家崛起,为春秋时期各国争霸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经济支持。

法家应该考虑的是国家需要什么,而不是人民需要什么。法家追求的是更快更强。官员坚持法家哲学,组织社会生产,进行社会生产,为上层建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为皇权控制天下提供经济支持。

法家之学,其实就是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的学问。法家可以在现有社会生产力的基本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从某种角度来说,法家是一门不断强化集体力量的科学。法家思想让大秦帝国成为一个紧密的集体,每一个秦人都成为这个帝国的螺丝钉,推动着大秦帝国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快速运转。

因为强大的经济支撑,只有法家才能创建大秦帝国,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创建延续两千多年的帝国王朝。

国家意志,即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意志的集合。这是一个集合,不代表一个人。法家重集体之力,轻个人之福,这是法家的缺陷。

大秦帝国统一后,六国人民求生存、求发展的意志,连同秦国人民的意志,成为国家的意志,不能动摇。这是什么遗嘱?就是发展生产,求生存。修建长城,修建水利道路,扩张领土等等都是国家意志的需要,这也是秦始皇作为一个皇帝,必须要做的事情。

国家意志和个人福祉之间存在矛盾,这是大秦帝国崩溃的原因。国家的意志是长期的,个人的幸福是暂时的。这是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涉及到人真正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兴修水利,造福万代,却牺牲一代,是对是错?

儒家是研究祭祀的,代表的是祭祀仪式。这强调的是个人的幸福,而不是集体的力量。用现在的话来说,法家讲究流血牺牲,追求最好,而儒家讲究少流血牺牲,即使你吃得少。

以一个男人为例。如果他用法家的知识追求生活,他会出名,会富有,会为后代祝福,但他的生命会因为疲劳和努力而短暂,他不会有娱乐。以儒家之学追求人生,虽然吃的不算最好,能养家糊口,活百年,享受人生的幸福,但是钱不多,留给后人的钱也不多,名声也不大,默默无闻。

什么样的生活适合你?我不知道。

秦始皇的事业是万代人的事业。这是国家要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所以秦始皇活不长,工作太辛苦。法家为了秦始皇的事业,高速运转着大秦帝国,全体人民和秦始皇一起,为了万代的事业,流血牺牲。这时,儒家为了个人的福利,反对秦始皇,要求秦始皇自得其乐,人要修身养性,快乐地生活。

这显然违背了秦始皇的逆鳞,也违背了全体人民的生存意志。所以无论春秋战国还是大秦帝国,都很少有君主愿意放弃儒家思想。因为还没到找乐子的时候,帝国危机了!

为了万代大业,秦始皇不仅牺牲了自己,更牺牲了几代人,乃至整个大秦帝国的福祉。对错,真的不好说。作为后人,自然是有几分感激。当时牺牲的人都怕苦。有多少人愿意被牺牲?

三:儒家可以为皇权提供文化支撑,这是法家做不到的。

儒学虽然是祭祀学,但包容性很强,不排斥其他学科,甚至说其他学科都是儒学的分支。儒学是一门很高层次的学问。用宋代儒家大师张载总结的话来说就是:立心为天地,立命为民,继往开来,为天下太平。

这句话基本能体现出儒家的追求。用现在的话来解释,就是追求事物发展的规律,追求个体生命的价值,追求先贤知识的提升和传承,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在儒家祭祀的基础上,进行延伸,从而成为一门包容性很强的学问,一门塑造最佳精神面貌的学问。牺牲是为了感恩祖先,继承祖先的事业。这是什么职业?任何可能的职业,任何能使社会安定繁荣,个人安居乐业的职业。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与时俱进的能力。当然,牺牲和继承祖先的事业本身就有一种老式的力量。

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儒家思想的保守势力,信奉儒家思想就等于是支持周天子。所有国家都不愿意谈论他们应该对周天子履行什么样的责任。儒教的徒弟,周游列国,不谈儒教,而是以新的身份出现,但与儒教的身份并不冲突。

比如儒家的代表人物荀子、荀况,他们是儒家的集大成者,但也是法家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弟子韩非、李四是法家大师,也是建立大秦帝国的宰相实践者。

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但他指定的接班人傅肃是儒家弟子。秦始皇安排了一大批儒家大师教导傅肃,并派傅肃监督军队,对傅肃非常严格。

其实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纵横家、纵横家的很多代表人物都有儒家的身份。也就是说,儒家为了实现其思想追求,不仅拒绝学习其他知识,反而积极从事其他知识的研究。思想是目的,向法家、纵横家、纵横家、阴阳家学习是手段。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正统文化思想,离不开对诸子百家知识的总结和运用。董仲舒就是一个代表人物,他的理论以儒家的天道观为基础,吸收法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使他能够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董仲舒可以说是世界学派的一大成就。

强调个人福祉,为每一个牺牲者服务,是文化的力量。法家不能这样。法家本身没有任何阶级性。他们追求的是社会生产效率的最大化。他们所服务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阶层,而只是政治权利机构和国家的需要。这样的目的不能产生意识形态和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源头一方面是对儒墨治国思想的归纳,另一方面是对现实生产实践的归纳。用现代术语来说,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导致真正的知识。法家只为生产的本质服务,使他们没有阶级性,不能从根源上生成思想文化,不能为皇权提供思想文化支持。

没有思想文化的支撑,一个国家就会变成冰冷的机器,大秦帝国就是这样的产物。机器永远需要油,思想文化也是油。没有思想文化的支撑,机器没有油是不行的。

综上所述:法家为皇权提供了经济支持,因此创建了大秦帝国。儒家思想为皇权提供了阶级支持和文化支持,因此成为皇权的代言人。

在一定的时代,加强皇权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反动。一个国家政权要想维持运转,实现长治久安,就必须有阶级的力量来维护社会最大阶级的利益。同时,在经济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也不能忽视思想文化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古宫历史网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