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各地区过重阳节有何不同
下面,我们以古宫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重阳节,感兴趣的朋友往下看。
秋天凉爽,桂花香扑鼻,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充满了活动和乐趣,比如爬山、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种植吴茱萸等等。
上升高度
在古代,重阳的人们有爬山的习俗,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相传,这种习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七法登高》是一篇关于爬重阳山的名篇。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都是爬山越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书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花糕、五色糕,是随意随意制作的。 9月9日黎明时分,人们把一块蛋糕放在孩子的头上,嘴里说着什么,祝福孩子万事如意,这是古人在九月做蛋糕的初衷。注意重阳节蛋糕,做成九层,像宝塔一样,上面有两只小羊,这样才符合重阳节(羊)的意思。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面小红纸旗,点上蜡烛。这大概就是“点灯”和“吃饼”而不是“爬坡”的意思,还有小红纸旗而不是聚宝盆。现在重阳糕还没有固定的品种,重阳节各地吃的软糕叫重阳糕。
享受和喝菊花酒
重阳节是一年中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说赏菊喝菊花酒最早起源于金代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逸、诗、酒、菊著称。后人有效,故重阳有赏菊习俗。古时候,文人墨客也把赏菊和宴饮结合起来,以求更接近陶渊明。北宋都城开封,重阳赏菊盛行,当时菊花品种繁多。民间也称农历九月为“菊月”。在傲霜菊花盛开的重阳节,观赏菊花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朝以后,赏菊特别红火,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是重阳节前后最红火的时候。
吴茱萸和菊花
重阳节插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非常普遍。古人认为重阳节种植吴茱萸可以避祸消灾。或者戴在手臂上,或者做一个里面有山茱萸的香囊,或者戴在头上。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穿的。在一些地方,男人也穿。重阳节是祭奠聚宝盆的节日,晋代葛洪的《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戴聚宝盆,人们还戴菊花。唐朝就是这样,世代流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在门窗上贴菊花枝叶,“以除恶,以招贤纳士”。这是菊花在头上的庸俗化。在宋代,也有彩色丝带剪成聚宝盆和菊花作为礼物佩戴。
全国各地的重阳节习俗
除了上面提到的比较常见的习俗,不同的地方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
重阳节是陕北的正式收获季节,有一首歌说:“九月是九重阳节,那么你收获的是秋天吗?”小米,小米,继续,继续。“到了晚上,一天就是一整天的收割和脱粒。晚上在树梢,人们喜欢吃荞麦面和煮羊肉。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的小山,生火,聊天,谈天说地,等公鸡叫了才回家。晚上,很多人摘几朵野菊花,插在女儿头上辟邪。
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着蒸九层重阳米果的古老习俗。中国古代有重阳“饵”的习俗,就是今天的糕点、米果等。宋代《玉烛集》说:“食饵九蚀,饮菊花酒者,当时小米糯米共集,因米糊味黏而尝试新事物,而后成习惯”。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在《民九曲》中说:“闻节将至重阳,大感震惊,用手和筐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珍珠叫郎尝”。近代以来,人们把米国变成了独一无二的九重米国。优质晚稻用清水冲洗干净,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与水混合,研成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入红盘糖(与水混合,熬成糖浓缩液),然后放入蒸锅,铺上干净的料布,然后分成九份,舀入米浆,蒸几次,然后煮出来,在米果表面涂抹花生油。这种米果分为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荸荠。四面轮廓分明,呈半透明状。这种食物又甜又软又可口,而且不会粘在牙齿上。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仪式。
在一些地方,人们还有机会登上重阳山祭奠祖先的墓葬,纪念祖先。莆仙仙人在重阳祭祖多过清明,所以常说三月是小清明,九九是大清明。由于莆仙沿海一带,九月初九也是妈祖出家上天的纪念日。很多村民去梅州的妈祖庙或者香港的天后宫、太庙祭祀祈福。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活动丰富了新的内容。1989年,中国的重阳节被定为老人节。在这第一天,各地要组织老年人秋季徒步,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古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