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从什么时候盛行的,国学包含了哪些文化内容
“国学”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国学”到底包括什么?感兴趣的朋友,过来看看。
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步伐加快。随着西方学术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各行各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文化的觉醒,为了区别西方输入文化,“国学”的概念在国内一批知识分子的号召下应运而生。
学术界将中国学定义为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人类历史的研究。
按照这个标准,国学的范畴是非常广泛的。中华民族涉及哲学、宗教、文学、历史、民俗、考据、伦理、农业、中医、算术、地理、占星、占卜、政治、经济、书法、绘画、音乐、戏剧、建筑等与文化艺术有关的学科或知识已有五千年。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每一门独立的学科,就像一棵大树,可以衍生出很多琐碎的知识。比如中国传统哲学包括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墨家、墨家、墨家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体系。
可见,有两个基本条件可以称之为国学。
一是在中国出生长大,二是和文化有关。
我们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属于国学范畴。
事实上,“国学”一词早在中国周朝就出现了。在《李周周观乐师》中,据说乐师是负责国学教孩子小舞的。
意义:音乐家负责教人们学习国家,教贵族子弟学习舞蹈。
六艺――仪式(礼)
在周代,对国家的研究被称为“六艺”,即礼仪、音乐、射击、皇家、书法和数学。它们是学生尤其是贵族学生必须掌握的六项基本技能。
“礼”是指礼仪,类似于今天的道德教育。目的是让学生有礼貌和温柔。
“乐”是指音乐,教学生弹唱、认谱、熟悉气质,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
“射”是指培养学生的射箭技能和军事知识。
“御”是指培养学生驾驶马车、战车等车辆的技能。
“书”是指培养学生素养、写作和作文的技能。
“数”是指广义的数学,它包括对五行运行规律的认识。
孔子遇到了老子。
在周朝,如果我们能学好六艺,我们就能成为既能为国家服务的文武双全的人才。
为了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朝廷会在都城设立一个机构,并指派专门的老师来传授。教授技能的机构叫做“国学”,也就是国家设立的学校。
周朝以后,基本上沿袭周朝的做法,在首都设立代表国家最高教育水平的“国学”。到了唐代,无论是管理制度还是教学内容都趋于完善和丰富,更加多样化。主管国学的机构叫国子监,最高学府叫国学或太学。这些名字一直延续到清末。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传统文化不被外来文化同化,一些著名学者提出,中国古代大学教授的一切知识和文化都应统称为“国学”,国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孔子讲课。
因为《国学》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是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精华,随着中国历史的不断延伸,每个朝代都会贡献一些文化结晶,所以历史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门类也越来越丰富,构成了灿烂的文明财富,为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在传统的“国学”教育中,除了“六艺”之外,还有经典、历史、孔子、藏书等众多文化门类。
《经》包括《诗经》、《小经》、《乐静》、《周易》、《尚书》、《春秋》、《尔雅》、《礼记》、《论语》等。都是以儒家经典为主,其他读书流派为辅的著作。
“史”分为正史和其他史。正史以《史记》、《韩曙》、《后汉书》、《三国志》、《旧唐书》、《新唐书》、《宋史》等二十四部史书为中心。其他史书包括传记、杂史、杂记、游记、县志、史论等。
《子》的内容更为复杂,以百家之作为核心,还包括琴棋书画、一切古代百科全书,三教九流的各种著作。
1 4的历史
《集》是集散文、诗歌于一体的大集,包括《楚辞》《乐府诗》《全唐诗》《全宋诗》《李太白集》《杜工部集》《六合东集》等中国历史上一些大作家的文集和文集,都属于这一类。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属于这一类。
近代以来,随着学者们对国学内容的不断探索,国学体系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一切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都被纳入了国学的范畴。
另一方面,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提出了“大汉学”的概念。他认为,中国所有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即使是被中国同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来文化,也可以归入汉学的范畴。这个建议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进一步拓展了国学的范围和内涵。
可见,国学的内容是浩瀚的,只研究了国学的一个细节。如果你能见多识广,你将是一个伟大的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的原创版权受到任何侵犯,请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以上就是有关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所有内容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的内容,欢迎广大小伙伴们关注古宫历史网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