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繁体中文 - 标签大全 - 今天是 历史年表 - 历史上的今天 古宫历史网(www.GuGong.net)古今中外历史故事 探寻解密历史秘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影视文化 > 《长安三万里》李白仕途不顺的根本原因

《长安三万里》李白仕途不顺的根本原因

日期:2023-07-11 编辑:小智 来源:网络

最近几天又播出了几部新剧,其中就有之前观众们期待已久的长安三万里,播出之后,果然没有让大家失望,热度高居不下,各大社交平台也是频繁上热搜,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聊聊《长安三万里》李白仕途不顺的根本原因这个话题。

《长安三万里》李白仕途不顺的根本原因

一个影片里表示李白干谒权贵,而权贵不待见礼拜的原因:《大唐六典》里边就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局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旧唐书-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予于士。一句话,工商业者,你不仅自己不能当官,你的近亲属对吧?儿子也不能来当官。所以这种情况下,李白想参加科举,没门,就这么简单。所以李白最后要当那个翰林学士,那还得靠玉珍公主的这个推荐,他参加了不了科举。

古代文人对功名孜孜以求,这既是封建社会文人阶层的传统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知识分子胸怀天下,希望能够参与国家进程,在政治上有大的作为。而在盛唐时期,诗人们对功名的热衷又达到新的巅峰。

一方面,科举制度在唐代已经稳定成熟,科举制度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阶层固化,让寒门子弟也有出仕的机会,许多有才能的士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相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得到施展。另一方面,科举制度外,唐代还有其他的人才选拔渠道,比如举荐制,达官贵人可以直接向朝廷推荐人才。很多诗人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的青睐,就会向他们“推销”自己,干谒诗(相当于给名人写的“自荐信”)在大唐也达到鼎盛。

无论李白、杜甫还是高适,都写过不少干谒诗,李白写得尤其多,也写得尤其直白——不仅夸自己很用力,夸对方(拍对方马屁)也非常用力。电影中一个有争议性的桥段是,李白送干谒诗遭遇闭门羹后,“恼羞成怒”地舞剑并吓到路人,转而又很快平复了情绪,以酒消愁去了。

之后,电影进一步从高适的视角出发,详细刻画李白是多么地“想做官、爱做官”。比如李白“入赘”豪门,以此摆脱商人之子的身份,找到进入仕途的捷径;比如李白终于得到举荐,朝天阙拜见唐玄宗,处于仕途最巅峰的李白饮酒狂欢,不可一世;屡次三番受挫后,李白态度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入道”了,可几年后高适又听闻李白再次入赘的消息;更致命的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李白选错政治阵营,进入永王麾下,写下了拍马屁的《永王东巡歌》,背上杀头的罪名……

总之,电影对李白“爱做官”的呈现并没有夸张——虽然与我们在教科书中所认识的李白存在一定“偏差”。历史上,李白就算因为永王事件被流放了,他对做官仍然痴心不改,干谒诗仍然没少写,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以上就是内容的全部了,我们致力于为广大观众们提供最新最全的影视剧情解析和介绍,如果有所需要的话,大家可以在之后的日子里持续关注我们,我们会不断为大家带来更多精彩的内容。

版权声明:古宫历史网属于公益性网站,本站文章多为原创,部份搜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版权投诉与合作:mongame@foxmail.com

Copyright © 2017-2025 www.GuGong.net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24075965号 古宫历史网 版权所有

返回顶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