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世宗朱厚熜与旧臣有“礼仪之争”?

明世宗
然而毕竟少年朱厚熜深知这不比“子承父业”,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先朝的老臣们会服服帖帖地听他的话么?他大概是性格极随他那位新寡的母亲,一对孤儿寡母从命运转折的开始,就不屈不挠地坚持主见,要在紫禁城中做名正言顺的主人。
从藩王府出发到北京去上任,还没进城门,麻烦事就来了。按照礼部的安排,朱厚熜不应从皇城的正门而只能从旁门东安门进入文华殿,先当皇太子再当皇帝。不过新皇帝却针尖对麦芒 ,“遗照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堂堂正正地从正门大明门踱进了金碧辉煌的奉天殿(今太和殿)。
新君旧臣的较量不但没有结束,反而在渐渐升级。礼臣们先是要求新皇帝称孝宗皇帝为“皇考”,称兴献王为“兴献王皇叔父”,也就是说,他们要新来的小家伙把别人的爸爸叫“爸爸”,把自己的爸爸叫“叔叔”!世宗当然不听,于是廷臣们退了一步,要他称兴献王为“本生父”,不过“皇考”仍然只能是孝宗皇帝。世宗呢,仍然坚守不退。为了维护明世的正统,以大学士杨廷和为首的廷臣们团结起来,二百多人围聚在左顺门(今协和门)外跪伏哭谏,甚至还有人把孝宗皇帝的名号抬出来大呼小叫!这下可真把小皇帝惹火了,“下一百三十四人锦衣卫狱,杖于廷,死者十有六人”。最终,“定称孝宗皇帝皇伯考,献皇帝为皇考”。
“从哪个门进皇城”、“怎么称呼自己的伯伯和爸爸”,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礼仪之争”,却在新君老臣之间,从口水杖直打到血肉横飞,从尚未登基拉拉杂杂直打到三年之后才最终尘埃落定,是不是大家真地小题大做、穷极无聊到这个地步了呢?
有明一代近三百年,以世宗皇帝的“嘉靖”为年号的,一共前后持续有45年;明代称为皇帝的共16人,其中在位年限在40年以上的只有两位,其中一位就是这位嘉靖皇帝。嘉靖一朝的持久和稳定,不能不说和他登基之初咬定牙关以“礼仪”之名,在和一大批有实权的前朝旧臣的博弈之中最终胜出有着深远的关系。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